渐逝的武术—于郭连成老师见习录(1)

时间:2019-09-18   作者:劉瑞彬丨   来源:原创
 
天愛/文
目录
真同岁月逝
勤奋修耐性
路有贵人引
细节定成败
混元演动静
沉心步真径
 
真同岁月逝
明清时期,封建王朝走向鼎盛的时期,也是开始衰落的时期。各种学科进入总结与成熟阶段。农学《齐民要术》,科技《天工开物》,医学《本草纲目》,地理《徐霞客游记》,武学《剑经》《浑元剑经》《手臂录》,民间拳学的兴盛……
在这些内容中,有经过封建改造的成分,但同时也有精华的存在。而这些精华更多的存在于民间。可以这样说,在民间,精华的传承,为了不被封建的内容所淹没。在适当的情况下,披了一层封建的外衣做掩护。这也就是传统的东西需要师传面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经过战乱的破坏,老一辈的不断陨落,还有一些错误的鉴定,导致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站在了埋没边缘。经此大难,传统的学识开始失落。与明清和民国时期武学拳学的繁盛相比,百年后的今天,传统的武术及其背后代表的传统文化却走入了即将逝去的时代。
佛说,会出现执着外相五百年的末法时代,称为五浊恶世。末世的根本,就是真意的逝去。人类开始进入真假难辨的时代。宛如今天各种武学丹道风水等等的招生,所谓神功漫天飞,秘籍遍天下。欺世、盗名、暴利,谁都想到这里面趟一趟浑水。真人渐隐,宁亡不传。逝去仿佛成为了必然。不过还好,还有一些有识之士在奔走高呼,还好,还有一些有真才实学者、得真传者恪守着最后的阵地,还好这些早已溶于我们血脉中的魂,促使着我们即使受骗仍然孜孜的渴求着,一切都还有希望,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走入末世。我是幸运的,能够在志于学的阶段遇到我的武学老师——一位真正的传统武学和丹道道法的传承者——郭连成先生。
郭师的家族在易学占卜上成就非凡,他的兄长人称郭半仙。只是我的老师,更加喜爱并致力于传统武学、道家修行及传统文化的的学习与研究。不愿意每日有人上门“盘问”过去未来的事情。师父常说:“我好道。”我想更多的是喜欢清净的生活吧,如同过去的老僧人,青灯古卷,此生足矣。不过老师更接近于过去的大儒生,书法绘画、民俗佛学无不涉猎。尤其表现在治学上,非常严谨,要求我文字不得落伪,文便要对后人负责,努力追求能够千古不灭的文字。这种博闻强识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直逼考据学者。梁启超先生在对考据学概论时认为“其治学的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无征不信。”老师要求学子面授,不也是希望每位学人可以亲身“考据”,证实传统武道之不虚吗!记得在《狼图腾》里面有着这样的几句话:“我也打狼,可不能多打。要是把狼打绝了,草原就活不成。草原死了,人畜还能活吗?腾格里是父,草原是母。狼杀的全是祸害草原的活物,腾格里能不护着狼吗?狼是草原的保护神!”在草原这个大生命中,狼扮演者平衡者的角色,狼是草原游牧民族的老师。在天地这个大生命中,蒙古铁骑曾经扮演过平衡者的角色,使世界翻天覆地,东西格局开始转变。老师拒绝上门求卦者,也是一种严谨,不希望破坏这世间冥冥中的平衡吧。况且自古圣人不乱言,乱言要堕轮回。要知道学道之法严谨,天地无私,言语稍有不慎,便要轮回重修,是何其的难那!文通理顺,是成就武术的关键,若没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向深里探求,又怎么能学有所成!
老师的求武经历坎坷,前后曾求教于十数位老师。继承了武当三门:龙门,太乙门,清虚门。精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修习过八极、少林。可谓众家皆长。太乙、清虚、龙门、天罡同属于武当,但并非世人认为的由张三丰所创,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成形。后来武当成为道教之首,归并武当是大势所趋。老师少年时候多病多疾,所以渴望习武健身。后来年龄渐长身体已经大有好转了,但依然不改初衷。老师当年给家里留了一封家书便出门访师学武去了。直到现在仍然常常要省吃俭用收藏一些珍贵的武学等传统书籍,以防真迹散落,再难复原。这不由的让我想起我的高中时代,一样是省吃节俭,将钱用来购买各种资料的情况。常常浮游于网上寻找各种武学秘籍。也就是这时候,让我有幸走入了松师的网站之中,从此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坦途之路。让我在逝去的岁月中,找到了一点可以留存的东西。
游牧民族认为,人如果不狩猎,脑子就会变笨。那么农耕文明与现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的人就变得愚蠢了么?当然不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就是在不断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譬如挫折等。但是我们的祖先还留下了一套可以使我们迅速成长成才的方法——武术。祖先将武学作为代替狩猎的方式训练子孙,使子孙内有养生开慧之能,外有保命护身之道,立于天地之间而不夭,行于宇宙之中而无阻。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就有四性归原歌以证,歌诀如下: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正是,自古仙佛由人造,成仙成佛且成人。但如今我们却行走在丢失的路上,丢失的不仅仅是成人成才的方式,还有古老的智慧,祖宗的慈爱。老师曾在论述武术的功能中提出武术的四大功能,即养生、技击、开智、养文。将祖先的用意道尽了。

九转八盘龙形掌之黄龙出水技击功架
弟子天爱于南京西善桥淞橼炼功场
 
勤奋修耐性
2011年6月份我第一次前往面授,一切都仿佛冥冥中的召唤……
老师家住在大连,而我在山西。从山西到大连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实在不易。何况当时我学业缠身、高考临近。但就在这时,老师南下暂居南京。去南京要比去大连方便多了,我满心欢喜,但意想不到的是高考结束之后我的父母却不同意我去!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当然可以理解父母的心情。但学武的渴望又是那么的迫切。因为我这次遇到的是真师,一旦失之交臂,后悔晚矣。是什么让我如此肯定呢?在校期间,我就已经登录了老师的网站,并从中学习了一些锻炼的方法。在多次与老师的对话以及查看了老师上传在网上与他人的对话后,深有启迪。这种将对话明传在网上的做法,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所谓真功实物不惧检验,真正是无愧于心的做法。老师让我以学习为主,安排好学业和练功,等高考结束后前往面授。老师是非常重视面授的,函授实在是学不到多少东西的,而且容易出现理解偏差,不出功夫不说,极有可能还会出偏。像拳架动作等等非经师父严格把关不行。行功中哪里欠缺哪里错误,自己是无法获知的,等到出偏补救为时晚矣,非面授不可。老师有言,老一辈的拳师并非都保守,只是不随意传授,一旦决定传授绝不会缺失遗漏,以免徒弟有损。但是师父和徒弟呆在一起的时间太长了,彼此互相熟悉,师父就很难从徒弟身上看到不足,这时候就要从脚到顶节节观察,层层纠偏,甚至还要带到别的武师面前,让其指点缺失,从而使徒弟完备。
也许是我的诚心感动了上天,我同学的母亲过来找我妈妈商量,希望我和我的同学能一起去上海走一走,去见识见识,缓解一下高考后遗症。真可谓正中我之下怀也!南下之路由此畅通。到达上海后与同学玩了两天,便联系老师去了南京。那是我们第一次的会面,给我留下了太深的映像,也让我收获颇丰。学生的学习费用主要来源于父母,老师体谅学生求学的不易,学费常常减半,更加困难又致于学的学生就免除学费,我的学费有的就被免除了。可见老师不是欺世盗名之人,不是为了拿功夫来获利的。是真正希望将他一身的东西有所传承,不至于失传,真正希望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2012年2月我坐在第二次南下的火车上,小心翼翼的怀揣着拜年得来的压岁钱,一夜的硬座将我的臀部和腿脚折磨的实在不堪!身心疲惫之极!对于常人来说,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又会找这种罪受。这不仅让我觉得武术传播的急迫性。在交通如此便捷的今天,古老的武术传承依然是十分的困难,如果每个地方都能有一个成就了的拳师,那时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啊!一时间仿佛有千斤重担压在肩上。我们每一个爱好传统武术的人,都应该有这样一份为之出力的心。可惜现在,爱好者不能见其真,信心渐渐失;能够得见者,如果不是身有病患,哪个又愿意学习它呢!就算有人将之继承,却无法超越自己的师父,那么一代不如一代,真东西也就会渐渐流失。逝去也就成为了必然。
第二次来到老师的家里,房中的摆放多有改变。因为师兄为老师新添了两个书橱,所以老师重新收拾了一下家里。一进门迎面见到的是由南京赵国安用魏碑体书写的佛印、苏东坡、王安石、宋神宗四人的酒色财气诗句。沙发后面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书画,有老子像、孔子像、观音菩萨像等人物画像,还有一幅南京著名书法家墨童的篆书《阿弥陀佛》,而这之间最有深意的莫过于一幅山水画。只见画面上山水交错,十二个由小到老穿装不同的人物立于其间,仿佛与天地合一。这十二个人分别代表十二属相,对应一年十二个月,合于一日十二个时辰。一年有四季,每季分三月,共十二月。每月三十天,共三百六十天,一天又有十二个时辰。“事道者,年中取月,月中取日,日中取时,依年、月、日、时行功,四时功曹,功方有成。(参见郭连成先生《道—宇宙自然阴阳生化之理》文)”;“护门拳于至微操修中要根据自身来结合方位、节气,年、月、日、时而行内养与外操诸功。(参见郭连成先生《太乙护门拳二十四法诠真》文)”。这是练功与四时合其序的隐喻。在这些书画之间,有一条九节钢鞭,花纹美丽,略带古意,似是古物。书橱与祖坛分列两旁。真所谓,陋室有文武,坛中寓道华。屋角挂着大刀等兵器。小区里的人每每见老师背着至少放着七八件兵器的兵器袋出去练武的时候,还以为老师是耍杂技的,刚搬到这里的时候,常有人因此而问老师是哪个杂技团的!楼梯口前有赵师兄给老师平的一块练九宫八盘掌的土地,在大约中间的位置有一棵生机旺盛的老树,周围有一圈清楚的沟痕。老师每每在此研习龙门八盘掌,那道沟痕,便是老师走出来的,但小区里的人从未见过老师练武。沙发对面的墙壁上则是老师讲课用的白板和为学人练功时对照动作纠正动作而准备的镜子。在老师的书橱里摆满了各种武术、气功、丹道、佛法、医术等书籍。来到南京,老师依然是书市里的常客,每周六、日早晨四点多就起床前往书早市或古玩市场,购买一些旧的书籍,或是旧的古兵器等,寒暑无间。有时候碰到诸如杂志之类的书籍时,需要全套买下,即使自己已经有一部分了,但是卖主绝不单卖,老师也不计较依然全套买来。数年如一日,老师在这条道路上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为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孜孜不倦的求索。老师知道我懒散,所以送给我一句话:人宁可累死,绝不闲死。却正是老师最好的写照。每日上门求学者络绎不绝,就在我登门的这几天,就常与他人相伴学习,先是南京财经大学的小史,后来是一位从镇江过来的姓徐的兄长(我从师学习要早于他,虽然老师说本门不以年龄分大小,完全以先后为师兄弟,颇合韩愈师说中的意思,但我还是有些不适应,就称他为徐兄长了)。老师现住的家有些小,只能容两个人一起学习,所以当徐兄长来的时候,小史就暂时没有来。徐兄长行程十分紧张,上午刚到,下午四点就得回。像这种行程紧张的情况,老师就不得不利用一切时间进行讲解,中午凑合一顿包子就得开始了。有时候还会出现,说破嗓子的现象。但老师从无怨言,依然如旧。
我这样散漫的人和老师比起来,实在有些自惭形秽。在老师家里学习的这两天,常被老师留下来吃饭,看着和我家里没什么两样的饭菜,会突然的觉得疑惑。究竟是什么让老师如此的出众?我们之间的差别又在哪里呢?
在学习中领悟生活,在生活中感悟学习。太极拳经中讲,“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无非就是卖油翁的绝活,唯熟尔!虽然道理明白,但是要做到熟,又并非一触而就的,需要勤奋和耐性。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需要耐性,耐性就是我的勤奋,我以勤奋修炼耐性。我一直都觉得自己从不缺少勤奋,只是不能有足够的耐性,凡事往往半途而废,就是那种性子躁的人。打拳时,我总是探着身子打,总是在本拳未静,动作未区分开来时候,就做下一个动作。徘徊于成功门口,却始终擦肩而过。师说,打拳不要着忙,要有个节奏,分不出个数的拳不是好拳,每一个动作都要有一静。其实耐性说白了就是量变与质变的道理。关键是你要沉的下心去量变,等待质变。沉下心,很重要。不熟悉的式子要一遍遍的单操,有的式子单操要叫着劲,可以展开形体,有的依然是松着来。而打拳时初开始要松着来,以此内养身体,后面则还有变化,可能会有发力,但基本上仍是以松为主。遇到左右两面的式子,不要急于求两面都行,一面练出来了,再说另一面,正常情况下在行拳中身体自然就会调节。
在技击中,耐性是得机得势的钥匙。从另一种角度理解,耐性其实就是蓄而后发之蓄。劲要蓄才能用,能养。师言:探着打拳,容易被高手引化,务要小心。
在这个时代,生活在喧闹中,你总觉得时间过的很快,因为时代比你更急躁。如果你生活在相对比较封闭的大学中除了在考试前紧张的气氛会让你觉得时间飞逝外,你总是觉得时间过的很慢,各种诸如无聊的情绪就会出现,你的不安,你的难受,只是因为你比周围环境更急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想千年前的诸葛武侯就是凭着这两句话静立于乱世风波之中而不倒。刚则凸露,柔则凹含,老子曰:“弱者,道之用。”;“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所谓志弱而事强者,柔毳安静,藏于不敢,行于不能;恬然无虚,动不失时;与万物回周旋转,不为先唱,感而应之。是故贵者必以贱为号,而高者必以下为基。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刚,用弱而强;转化推移。得一之道,而以少正多。所谓其事强者,遭变应卒,排患擀难;力无不胜,敌对不凌;应化揆时,莫能害之。是故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故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之敝。”(《淮南子•原道训》)。诚所谓,拳法体用之明辨也,亦是处世之所守。
拳法通于人事。

劈山开河乾坤掌
弟子天爱于南京西善桥淞橼书房
 
路有贵人引
一切没有落实到形体上的心法都是虚妄的,一切没有劲力的武学都是假传统,未能真正进入传统武学的大门。
——题记
西游记中孙悟空拜师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菩提老祖,学就了一身本领神通,甚至可以大闹天宫。但是神仙谱上却从未见过这么一位菩提老祖的呀!殊不知,这方寸山,三星洞,不是别的东西,正是自己的心。菩提老祖是心在虚极静笃中感知的大道理法。什么是理法?理法是心法、心法释义以及形成心法和心法释义基础的文理的集合体。孙悟空学到的就是心法与心法释义,而后来保护唐僧取经,便是参悟心法及其释义的文理。
心法是什么,就是心意所使的内容。心意以心法为内容为规范为指导去练功。就是要用心法为引导,导引身体动作、速度、力量、方向、方位、距离等等运动方式,包含内外。但心法必须是与具体的功法和肢体行为相结合,而理法才是处处相通的。反过来说,心意是运用语言动作所表达出来的意思,这个表达的意思就是心法。形意拳,行意拳,先行形,渐行意也。就是打拳打意,行拳行意。
太极拳经有云: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要知此用力非彼用力,此用力者,即是按照心法和行拳原则勤奋修炼,勇猛精进。拳经又有: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神明为何?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内经言心藏神,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可见神明是身体在心的领导下相互运作协调与道的规律相合。师言:“道者,宇宙自然阴阳生化之理也。人体脏腑、气血在心的这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下,进行着统一协调的生理生活。如心有了病变,失却神明统率的作用,其它脏腑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大道求内得!理充法内则‘神明’,理法并传为之道。”这里的“理”,就是理法,“法”就是具体功法。非理法,非心法不能使拳入神明!神明则智。智慧也会得到开发!
我现在已经老大不小的了,大学时光不会永远驻足。今后的路如何走,不得不进行思考了。然而年轻的我,并没有那种立志成英雄的想法,也从不为未来打算。说的狂一些,仿佛独立于天地之间,超脱于世俗之上,悠悠然如云似水。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心态很重要,拥有积极的心态和正念,身体也会好。在中国的古代,一个人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叫出世归隐,一条叫入世生存。现在,我就站在它们的门口,但却没有去思索,自己要进入哪一个门。出世有出世的生活方法,入世有入世的生存之道,但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一旦做出选择就必须仔细规划。所谓因果报应,种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果报不可改,因却可以由自己种下。想要结出好的果,就必须控制好自己的因。佛说,未来不为实。定数要看自己。我命由我不由天。生活是如此,学武也是一样。武术要出来的东西,就是靠着心的设计,一步一步实现。这就是心法。习拳第一步是通身,心法要合于通身的理,才能出来。人这一辈子都希望顺顺当当,通通畅畅,所以对前路的设计一定要合于理。万法归宗,一通百通,学通了武,生活也会一帆风顺。
我在打拳时没有劲,老师说先要有掤的念,然后这点念会一点一点的化入身体,渐渐就出来了。是心法渐渐落实在身体上了。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步登天的。都是逐步发展形成的,心法就像是这条道上的路线,是地图。在我们偏离的时候,以此来找到回归的路。当我们踏在正确的路上时,心法使我们迅速到达目的地。掤,其实就是一种蓄力的状态,如箭在弦上,收发由人。如果能在练武中,念力持久不改,从而锻炼出这种不折不饶的心性的话,那么生活中,也就不会再害怕各种挫折,形成坚毅的品格。更多的时候,不是生活让我们拐了弯,而是我们自己不够坚定,迷失了方向。比武也是一样的理,如果你的意不够坚定,就会随敌人的心意而动,被敌人所困。老师这么多年来,能够一直坚守这块儿武术的宝土,是武术自己造就的。
武术有太多的好处,但真正好的还是人的心。如果没有一颗诚心,什么事都是办不成的。新西游记中孙悟空梦得师传让人难免有些疑窦,认为是菩提老祖的神通。后来在真假悟空中,佛祖解释天地有四猴,悟空便是排在首位的石猴,可以通大道,晓造化,说明悟空梦悟神通亦是不假的。如若悟空没有一颗坚定的求道之心,有怎能学得这些。一切皆以诚心为渡。这样看,又是人造就了武术。
武术造人,人造武术,未来说不定会成为一个有趣的辩题。但不管怎么样,没有一颗立志的心,是很难有什么成就的。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有志况且如此,无心有怎能成事。
心法一定要落实在身体上才是真。计划一定要落实,才不空。老师在《性命双修,理法并传》一文中,实在已经叙述甚详了。读者可以细观。
古人有诗:富贵谁不欲,贫穷谁所受?贫修而能富,富迷终受穷。关键,就是要看自己。自己用武术来磨练。拳法一样也是磨出来的,拳法出来了,人也就炼成了。看你造就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趋吉避凶,希望自己一路坦途。我这一生中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了一个指引我如何走出一条长盛不衰之路的贵人——郭师。而我所要做的就是自己做好自己的“贵人”,努力为自己铺好路,把这条路稳稳的踩在脚下。

护门拳之双绷锤
弟子天爱于南京西善桥淞橼书房
上一篇:九转八盘龙形掌教学场地气象及对练教学、拳照   下一篇:渐逝的武术—于郭连成老师见习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