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逝的武术—于郭连成老师见习录(2)

时间:2019-09-18   作者:劉瑞彬丨   来源:原创
 
天愛/文
细节定成败
护门拳法明则二十四式,象二十四福地洞天;暗则三十六式,演化周天变数;详则六十四式,易卦无遗;细则八十一式,九九归一;全则一百二十八式,单操至微。祖师得道之微、佛之大、儒之极乃成技击。
郭师的教学顺序就是按照道之微的理法,由浅入深,由宏观入微观,先学二十四式基本架样儿,然后逐步完善动作,细化动作,最后使方圆兼备,内外相合,性命双修,得劲归一。拳法宛若一个生命,在从最初的形态逐渐长成的过程中,老师如同“父母”一般在身边守护教导,使之完善不如歧途,引入成就之路。师言功夫是逐层深入的,开始谈后边是不会明白的。这种教学的方法就像一个女孩子,短发有短发的打扮,等到头发长了,又有长发的打扮。所谓习其道不言其妙,这妙就妙在细节上。从细节着眼来看以武入道,不就是从身体外部逐渐矫正到内部,从形到气到意到神最后到心吗?“武道者须行养人、养意、养心之功。(见郭连成先生《武术之四大功能》文)”!如此看来,从细节入手的道之微的理法,便是在学习养生,便是从养生入手!“只有养得好,才能用得好。”能此,则技击有望。
一直以来,都觉得从老师那里每次学到的东西都是新玩意儿,然而此刻才明白,学习从来就没有完成。没有什么可沾沾自喜的。认为自己学成了什么,是不对的。横向的联系还不够,还要纵向的联系,将学功夫看成是一种运动的状态,是逐渐深化的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在向细致方面推求的时候,反而找到了旁通其它学问的地方,越学越多,越求越广,学无止境实在是实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越是向细致方面探求研究,在这上面的成就反而会越来越高,这本身就是一种太极之理。凡理皆通!
我在打拳的时候,老师指导说,要掤。并为我示范,区别没有掤和有掤的样子,只是一点细微的变化。感觉上,掤就会饱满,然而形体上老师不说,你很难发现毫厘之间出现了变化。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节决定成败。除点拨桩架之外,老师还会示范这些式子的技击用法,演示细节的作用,从而促进学者迅速领悟。
其实,身体自己也在不停的细化,只是不到一定时候,不容易感觉到。为什么呢?俗话说的好,枪打出头鸟。身体就是这样,当宏观的肌体符合理法的时候,细微的地方就开始凸显出不一样来了。这时候仍然精进用功,这些显露出来的细致的地方,慢慢就会改变,然后又会有新的不舒服的地方,觉得别扭,还是这样慢慢改顺,直到全体通透,到此则完成第一步的通体之法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细致的地方是需要新的心法的,这样不断的道之微,直到无微(无为),便是与道合真。
技击中细节也是大原则,这种咫尺天涯就可以让对手处处落空,对身体高度的控制能力就体现在无论身体上多么细小的地方都可以随意而动,这在技击中就可以随心所欲。所谓撒开双手,全身无处不是手。没有什么地方不能拿来用。于此同时,养成细致入微的习惯,在技击中总能观察到人所不能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料敌于先,后发先至,则不再是口中谈物矣。
修道修的就是对规律的控制(见关亨九前辈《武当修真秘籍》文)。控制力的强弱,就体现在对细微的把握。控制力也就是定力,不往细中求,我命还由天。
劈山开河乾坤掌
弟子天爱于南京西善桥淞橼书房

混元演动静
混元之势是什么,诚不敢多论。老师说我还没练到那个程度。但是从老师教学的内容和步骤上却可以窥之一二。
提到混元之势,往往脑海中闪现的就是浑浑圆圆一个球。其实混元,就是一,可抛产二、三以至万物。“混元”出于道,“无极”出于易。混元,可以说就是无极。无分上下左右前后,无分动静变化。无分,不是没有,而是蕴含!无分,也不是不分,而是分而化合,矢志于一、于整、于新功能。修道之人,气顺则凡,泄尽而亡;形顺气固(逆)三年无漏则仙。由武入道,先求形顺,后求固气。使形柔,使气刚,复使刚柔相济,内外一整。既是养生之道,又是技击的基础。养生与技击为一,才是真正的混元。
武术中的整就是混元!那么整是什么样子?是动作协调同步,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吗?非也,这些只是整的一部分!不能称其为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有动就有静,既有动之整,就有静之整。动作协调,形体动作出现了相对静止的状态,是拳谱中动犹静之说,是动之整。手脚该动动不到,不该动动了,这是乱动。乱动就是不整,就是没有做到动之整。师言,“动之整关键看外六合,静之整则要看内六合,但是如果外六合都做不到,又谈什么内六合。动功是一切功夫的基础。”为什么说动功是一切功夫的基础呢?因为,精力气神,依形而存,无形不可,而正确的运动方式则可练形,所以才说由动入静,以武入道。不过外六合之法实在繁复,要把手足肩胯肘膝分别组合,如果再有左右前后,天呐不可想象,这么多怎么练的过来!幸好师门有至简至易之法。道教,道教,就是要用道的方法教授学子,大道至简,道的方法就是去繁就简。难怪达摩要来中国传禅宗,原来中国人的教育方法向来如此。能内外六合,就能浑然一体。浑然一体,然后再言技击。全身要形成向某一处之合力,这“一处”对于技击极为重要,哪个方位最适合发力,哪个方位技击效果最佳等等,都要经过师门指点训练。
拳谱中有将武术比作行兵打仗的,本来武术就与兵战息息相关,如此比喻自觉有些多余。武术的整和军队的阵,实在是太相似了。军队作战并非每一个士兵都武艺高强,训练时往往只有几个简单的动作,长年累月,像极了武术的单操。不同的是,军队更注重外在的相互配合,团结一致,目标统一,才能保全自己消灭敌人。稍有疏忽,命上黄泉矣。而武术是自身的配合。现在有部电影叫《斯巴达三百勇士》,再现了千年前的经典战役。三百人守在一个峡口,面对波斯十几万的军队。战争中,勇士们只有两个动作,先盾抵,后枪刺。没有什么神功秘诀,就是一个字,整。整,还隐藏着很重要的一点。谚语有,一胆二力三功夫。斯巴达三百人面对十数万的波斯军没有一点气馁,他们是“真有武术”的人,是真正的“武学前辈”。胆气、勇气、无畏,没有这些精神状态,会什么都用不上。师言,此是武术之魂,五成功夫。
整了就混元,无处不合,合则无隙。人站在原地不动,可以是破绽百出,也可以是毫无破绽,区别在哪里呢?就在于意识中是否将全身防的一丝不透,让敌人产生无处可攻的感觉;形体上是否已由动入静,动静皆整。反过来,我们攻击敌人的时候,不正可以“捣隙”吗!我从小习惯不良,长成驼背的样子。亲人朋友常说我的下巴尖,就是因为驼着背听课需要伸长脖子,高扬头颅,长久形成了这种怪形——下巴独树一帜于全身之外。这样的后果,就是脖子长且暴露于外,易被攻击。讲课时老师示范起势的用法,让我出拳攻击他的时候,喉咙就大受其殃。就算当时我拳上有万千神力,但被人像拿剑抵在喉咙上一样的时候,也再不敢向前一步了。此时才觉得,自己未能做到下颌微收,而且自己进攻的时候,上下之路实在是空空荡荡,若能像炼拳时架个臂在中间,也不至于如此不堪。
混元之重,不仅于此,不管是养生的混元桩,通体的混元一气,拳架的混元之势都在言武,但大道中,生活中,其他学识领域何尝不是如此看重。混元,无所不包,我所论即使在武道中亦是一隅。老师讲过去练书法的,以柳体做骨,赵体做肉,颜体求长,魏碑求宽。正如武术拳架要有混元之势。要求遵循支撑八面,其内形混元如铜钟,上下而言如金字塔,外方内圆,轻灵稳固的准则,还要求中土不离位等等,可惜我现在还没有练到。我还要加紧练习,自己实在是差太远啦。学武之人最讲尊宗敬祖,但有句话说的好:恭敬不如从命。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吾辈当刻苦用功,方不辱所学。

演練九轉八盤龍形掌
於大連淞櫞煉功場
 
沉心步真径
现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NBA人物林书豪,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天之骄子。不起眼的小伙子,只是“板凳球员”,若不是偶然的机会,又怎能绽放出如此辉煌的光芒。但是有多少人看到机会之前的努力呢!
师父常说,要沉下心来。让我沉下心来好好练功,勇猛精进。但是这里面还有着另一层的含义。这就是武当的内养禁忌——气血上扬(气非呼吸之气)。人讲风水,气乘风则散,遇水则止。人体也有风水,肺来风,肾有水,如果气上扬则乘风而散矣。师言:体,松松松,武当功;气,松松松,一场空。太极拳全体大用诀讲,体松气固神宜凝。人活一口气,要是散了岂不是要命。师讲,以形带气。形体要松沉,则气自然下行,遇肾水而止,就是所谓的气沉丹田耳。以形带气,以气催形,形体往哪里沉,气就催向哪里,直到形气合一。手在贴近身体动作的时候,会发生带血而动的现象,因为手离心脏最近,十指连心。肺部形如华盖,属性为金。手在肺下,则心火置于肺金之下,终使火炼金而成器。过去讲肺内无血,现在则发现肺部只能容纳少量的血。如果引血上行,肺部不能容纳大量的血,血会迅速通过肺部上升入脑,造成大脑充血,轻则昏迷,重则血管爆裂死亡。所以手不可以高于胸,最好是在胃口部位。如此行功则不至于使气血上扬。胃口部位有脾脏,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不使气血上扬可养脾肾。运腰也是在锻炼脾肾,腰是先后天交汇的地方,所以道功要意守丹田。
赵华师兄是我所知最勤奋刻苦的,现在太阳穴都已经练的鼓起来了,整个相貌为之一变。然而未能戒掉烟瘾。几十年都过来了,一下不吸有点不可能。瘾,用的好就是好事,用不好就完蛋。过去有一则故事,讲苏东坡看到佛印写的酒色财气诗,想要一比高下“既然人世间离不开酒色财气,是躲也躲不开的事,那为何不能来个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呢?”于是留下“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人这一辈子,没有什么事是不上瘾的,这是习惯的力量。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好的事情去上瘾,正所谓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养生的意义所在,就是形成正确的习惯,无论是行为,还是身心。老师家中挂着由此而来的酒色财气联,是否含寓此意?小史和我在老师家听课的时候,老师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好选择,不好的东西不要沾,要能控制了自己。选择好就一头扎下去,勤修苦练。老师教过的一个学人,有一次被一群人围住,他旁的不使,就一个搂膝拗步,不管你怎么来从什么地方来,就这一招,躺倒四五个,没人再敢上前了,由此化险为夷。老师说他曾专心猛练搂膝拗步一式,这是沉下心来练就的结果。人,生来就贪,沉心就是要不贪,专注于一。
养生要沉,技击也要沉,身心都做到沉,才能出功夫。谱云:静如古塔立如松。“松树生于地上,我们只能见到松树向上长,而它的根我们是见不到的。这个见不到的根就可喻为内功(功夫),内功在内不可见,只有显化才能见到功夫。松沉出来,人本身就在地上,不用再向下沉了,直接往上拔就是立如松了。”这是老师解析立如松时说的,言外之意松沉就是内功,就是“根”。静如古塔是什么,就是松沉。
后足蹬劲,一直是我的弱项,师言我还松的不够,所以体会不到。怎么样算够了?至少是要松到使沉下来,沉到足底。现在打拳自觉是下盘操作,上身相应。向前蹬劲,如山岳移行。忽然想起老师对愚公移山的新解,认为这里面含有重要的风水内容,叫做房前有路。现在不也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吗!房前有路,在风水上就是房屋前面的地方要开阔,这样家里才会兴旺。我们与人对敌,不就像房前堵了做山吗?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无畏、无碍、无惧。还必须有移山的功力。沉是我们的功力,也是促使我们产生劲力的引子。
老师收徒、教学生、交朋友各种各样人都见过,但不是真心实意来学的出多少钱老师都不教。做研究,做学问,都要能耐的住寂寞。没有这份心意学什么都没办法成就,那还不如大家都不要浪费时间的好。但是如果能有一些人与自己一道通行,会给自己以动力,起到督促的作用。小史练的是太极十三势,用功十分刻苦,我与他一起学习的时候,也会受到他的感染,用功不停。志同道合,相与为谋。可谓是,收徒交友广,路有同行人。
在这条路上,老师不是一个人,我也不是一个人。灰尘再怎么飞也终要找个停落的地方;水不管变成什么样子,走在哪里,也要回到大海。也许我看到了我的归处,沉下心去,努力的钻进这一片即有可能逝去的土地里,挽留它的脚步……

護門拳之二泉映月
天愛於山西家中


上一篇:渐逝的武术—于郭连成老师见习录(1)   下一篇:松源感恩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