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源论“桩”(2)

时间:2019-09-19   作者:淞橼丨   来源:原创
 
论桩功之境界
引王乡斋老先生文:
持桩需经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所谓境界,即持桩时所有之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也。盖也。
清末学者王国维先生尝谓:凡成事者皆须经历三种境界,一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拳亦应如是。
松源按:
“体认有得,方为功夫”与“真实体识”同意,更为确切。
“心理作用于生理,生理作用于心理,交相辉映”,灼见!!!
王先生引老王先生之文,笔者在所著《七载风云录》中亦有论及,其文如下:
王国维说过“读书三境界”:第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笔者理解为登高望远,博览群书,八索九丘之文,诸子百家之说,但惟此不足。第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劳无获,须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但这仍然不够。所以王公又提出第三境界,“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就是说,要想真正悟透一个理法,我们必须去撞击自己的理论思维,若无与已较劲儿的过程,则不可能真正懂得理之真谛。所以莱辛说,“与其记住两个真理,莫如弄懂半个真理”。当年的我,包括如今的我,自认为属于要弄懂那半个真理的人。于是,虽知自己尚年少短知,虽已初晓李公之学的博大精深,但仍坚持着咬文嚼字与“李公过不去”,尽显少年的狂傲与任性,青年的执着与自我,以我的浅学薄识,与李公盘松源式的道。我从未怀疑李公是位明师,也一直企望从师于李公门下,却深知“师访徒三年,徒亦访师三年”。作为已经将求道视为己之人生终极的我,深知囊中“羞涩”,道粮不丰,求师若渴,但又唯恐误入师门,妄过一生。于是生活中的我恒守自己的为人信念,克己而不越雷池,持我本心,塑我品格。
此引文详见笔者之文《初识师尊李兆生先生》。
引王乡斋老先生文:
桩功之第一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不悔。学者需坚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
松源按:
“坚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如此,遇明师会成功;如此,如遇伪师则悲惨一生,不仅不能成功,而且还会有害。难道因练武致使身体有伤残的人还少吗?望诸公明鉴!
引王乡斋老先生文:
从生理上讲,坚持百日即有感觉。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四肢阴面有感觉较易且快,其阳面有感觉则较难且慢。四肢之阴阳面皆须有灌铅膨胀之感。方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松源按:
“百日即有感觉”,同师尊李兆生言:“限期取证”。
“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此为真气温养四肢之结果,正所谓“元气润大千,周野全四极”。有此感觉,即可实证“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内与疾患斗争,外显武法之技击,终归三丰祖师所提出的“内持丹道,外显金锋”。
引王乡斋老先生文:
桩功之第二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望尽天涯路。此际须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尔独尊,而他家所无也。从生理上讲持桩至五、六年即觉两耳膨胀,眉宇鼻梁觉如有物在内鼓动,颈项挺拔犹如顶上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须发飞涨,觉有大石压顶之感。此即持桩时头直顶竖之功也。同时上肢之感觉渐渐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臻此境界,即觉天趣盎然矣。然所发之力还非源自腰脊,而是梢节之机械之力也。
松源按:
“四肢之感有日增”,此论语切!
“源自腰脊”,拳经言:“主宰于腰”。
“梢节之机械之力”,是言还未知武功之内劲与内力。
引王乡斋老先生文:
桩功之第三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回首。此明本能活力如蛇,神庄意静,弹指挥手,无非天籁。
松源按:
东方甲乙木,为青龙,太乙为青帝。龙或为传说中之物,或为真实,其若隐若现,盘旋蜿蜒,腾云驾雾,乘风现雨,真是变化万端。但于现时中难于见之,故以蛇为喻。王公言“活力如蛇”,故使功夫有迹可寻。又言“神与桩合”及弹指挥手,天籁之音,皆是法之自然。
 
20世纪60年代,宁夏,武术训练中的回族小学生
上一篇:松源论“桩”(1)   下一篇:松源论“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