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双修,理法并传(2)

时间:2019-10-22   作者:淞橼丨   来源:原创
  、性命双修——武道功夫的原则
 
性命双修,指身心全面修炼,即命功带性功,性功助命功。两者相互联系,不能分开。性命双修遍及道家法脉。《性命圭旨》中极尽性命之功,论述性命二学同在一炉,性命双修,合修合炼。而《青华秘文》中言及性命修习之次第“方其始也,以命取性;性全矣,又以性安命。”张三丰祖师参禅歌中强调“性要悟,命要传”,性要自悟,命要师传。命功即下手办法,即“如何修”的方法,这是千古的秘密。性命双修,就是要求修真者神形相依、神形兼修,修性养命,即精神与形体同时修炼。只有形与神俱,才能延年益寿。“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心印经》),人体的神属于性功的范畴,精属于命功的范畴。修养原则是性为主导,命为基础,以静为主,以动为辅,性命合一。具体方法:以静存神养气,即以静坐、行气、存神、养神……以动养形练气,即以导引、按摩、登涉、养形……其根本宗旨是以调动人体精、气、神的运化、聚合,达到形神永固、身心两健。因此,性命双修为武道功夫的原则,为武道修习者养生颐寿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方法。
 
武当派为道家法脉,主张性命双修,并以以武入道为特色。纵观丹经道书,性命双修之学皆非关“武”之事,丹功道功的历来经典中亦少有片言论“武”之词。从中可以看出,武与道毕竟不是一回事,“武”不是“道”,“道”也不是“武”,但是武与道之间有着联系,即以武入道,以道论武。因此我们要纠正练武即是修道的谬误,使得武道功夫健康发展。武功不是丹功。武功由练武而得,即桩法(动静诸桩);丹功由修道练丹而来,即静功坐课(与卧法)。丹功能助武功,通过武功而体现丹功,而武功又能促进丹功的运化。练武者最终必要练功(丹功),否则其武功难以“更上一层楼”,而且单纯的练武而不事道还会对其身体造成伤害。古今习武者年老时不能自理,身残者不少,其病大多源于未得丹功与养生之法的原故。练武者能因练武而出功夫,亦能强体养生,但练武的肢体行为也具有“药性”。不正确的练武方式犹如治病用错了药物,其结果必然是非但不能健体,反而会为之带来伤害。(关于练武的“药性”问题详见下文“武术养生之功能”与“武通于医”)。道功丹法之坐课(卧法)乃为每一位真正参道者终生之修为。
 
师辈们晚年常坐经日,坐功从不间断。若坐酉时功,每天下午四点就清场了。“清场”就是来修行者修炼处中闻法者,治病的人,来访者在下午四点必须离开。因为,在这个时候,修行者开始准备下午与晚间坐课了。在文革期间,好多师辈挨了批斗。被批斗的人站满整个街道,每次批斗大约两小时。这期间,师辈们大多不能为病人治病或讲法,除了批斗外不能离开牛棚。晚上师辈们就在牛棚中依时坐功精进。无论顺逆之境,师辈们用功不辍,其法度严谨,可谓我们后辈之楷模。古之人,以一年缩一月,以一月缩一日,以一日缩一时,以一时缩一刻,名曰功夺造化(《入药镜》)。道法丹法讲究火候,“年中取月,月中取日,日中取时”就是火候的一个方面。师辈们行功之时,法度森严,恪守宇宙自然生化之理而合于自我,合于功法,功法相合,天人合一,如此则天地合德、大道自然。
 
古人言,毕生可作一日观、万古可做昼夜观,运有自然,机有必至。易经序言中也言及“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日升日落,月出月降,乃至日月同明,双轮明于空,这皆是自然之道。而合于丹道即有“日守丹田,夜守泥丸”,此为乾坤挪移之大法。“挪移”什么呢?挪移天地人万物之至精至微——元气。我们可从《易》的“天地否,地天泰”两卦中体味天地交感。天地否,乾上坤下之大象,即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之气不交,主闭塞不通(见下图“天地否”)。地天泰,坤上乾下之大象,即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感,上下和睦,流通无阻。天地交感,感阳而孕,万物有生机(见下图“地天泰”)。地天交泰正是丹道所行之法。丹经道功正体现“天地可做一物观,一物可做天地观”,天地合其德万物生,逆之则死。
 
 
再让我们回顾一下《盘古开天辟地》这个经久流传的神话故事。故事中是这样描述宇宙形成的:“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艺文类聚》引《五运历年纪》)气之轻清,上浮为天;气之重浊,下凝为地。天之清阳下降,地之精质上升,二气交媾犹如身中水火相交。宇宙自然阴阳生化之理即道。身中心肾可比天地,心为火,肾为水,心肾既济,人即平泰;心肾不交,水火拥塞而身不安。武当玉环桩中十六字真诀“大则玉环,乾坤法象,玄机莫测,阴升阳降”,这里指出玉环桩为乾坤法象。乾坤即天地,男女。法象即架子。从中可看出玉环桩男女都可修习。法象中体现乾坤挪移之法——阴升阳降。阳气轻清上腾,阴气重浊沉降,此自然之理。若此,天地则不交,难于合德。而阴气升腾,阳气下降,可使天地合德,人心得泰,这正是玉环桩的妙处——玄机莫测。玉环桩行功之时顺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而下,循足太阴脾经(及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阴肾经)而上,此为阴升阳降。此功下手即合太极(太阴与太阳),天地合德,人体安泰。众所周知,玉环桩为坤丹外功,其核心词为外功,也就是说玉环桩本身不能修出丹道,是借助武功而行丹气之法,只是武法而已。形象地说,“玉环桩之于丹”如同运输石油的方式之一“管道之于石油”。管道产生不了石油,但它能输送石油。所以,玉环桩只是对体内已有的丹气的一种运化。若想发挥玉环桩之奇效,其前提是体内必须有丹。而若欲习丹功必行坐法(与卧法),定中生慧,不动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洞古经》)。法从心起,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水火真经》)。久行坐课则真气显于玉环,丹砂九转。正如《胎息经》所言“若欲长生,神气相注”,神气相依为念,丹功可得。以神存气,以气存形,所以延形。合形于神,合气于气,所以隐形(《文始经》)。龙虎交会际,大道尽然。可见,丹功非坐课不得,非性命双修不可。
 
、理法并传:以武入道,以文(理)见道
 
何为武?
 
武是(尚)武、术、功的合一。武当派,“武”字当先,以武挡道,以道助武,才称得起真武。
 
何为文?
 
一提到文,很多人会望文生义,理解为文章、文笔等。然而,此处之“文”不是文字、文章或者文笔之意,而是指文理,即理法。
 
理法并传、文武齐弛可窥道妙。文即大道之理;武即实践之法。因此,以武可入道,以文(理)可见道心。
 
武当功夫讲究“理法并传”,而非“文法并传”。“功能有理,顺理成章,乃文也。依法而定,从法得艺,乃武也。理是功能之本,法是功能之基……如何有理有法,必须身体力行,生之于心,发之于手。”(《武当修真密笈》)天大地大理最大。因此,“以文见道”不如“以理见道”语切。
 
文武齐弛之文即不是指诗词应韵与文笔出众之文,也不是指文人或大儒之文采,而是指武道修为时所用之理法、文理。关亨九先生在《武当修真密笈》中如此述说文武:“通读诸家之文不外乎在理法上感悟,心身齐动习练武道而后感而遂通。”关老先生在这里已明确指出遍阅诸子百家无非是感悟理法。吕祖诗云:“抛却行囊踏碎琴,飘然拂袖出儒林。自从一觉黄粱后,始知从前妄用心。”盖喻吕祖自见钟祖后,始弃儒学道也。吕祖断然弃儒、学法、研理而入道,实乃大气魄。当然,文笔是一个人的脸面,若能文采出众,妙笔生花着实令人羡慕。但是,就武道修为而言,并非文人都识武道,并非大文豪与大作家都为道途圣贤。所以,学人切勿以文笔欠佳而苦恼,也不要因文笔出众而窃喜。然而,武者没有文化难成大器。悟不通理法,武道很难深入其中。的确,多读书,多知事。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死书,以书为圣典的本本主义只能使人愚滞。“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得武道之法,应用在自身,然后限期取证。是否灵验?是否能养生(养人)?习者自然晓得。道、文、医、武非常伦,大道非常理。循之师承,得之理法,勤习不辍,其功必成。
 
文是理法,以文可识道心,因而有以文见道之说。
 
武是实践,即理法之实践,因而有以武入道之旨。
 
、舍命言性之病
 
何谓性?
 
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性命圭旨》)狭义而言,神即是性。主身者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静以养神”,动以炼形,能动能静,可以长生(《养生延命录》)。”
 
何谓命?
 
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性命圭旨》)。狭义而言,气即是命。水为三才之祖,精乃元气之根。元气是生命之本源。元气充足则康健,元气受损则生病,气绝身亡。
 
儒曰:存心养性。释曰:明心见性。道曰:修心炼性。心性者,本体也。
 
很多自言修为之人大谈“心性”,并将之置于无上之地,甚至有些人将“心性”理解为“德行”。他们认为只有懂得了“心性”,只要具备了德行就能入道。然而,该说不仅混淆心性与德行之说,而且患有“舍命言性”之病。关亨九言:“内修得道,外修得德。德者得也,以道载德,以德护道。”由此可知,无论道、性、抑或是德都靠实修而来,绝非纸上空谈。如此,这些大谈心性之人,最终将只能成为口头“禅师”。
 
儒家所言“心”论“性”属于中国哲学范畴。
 
孟轲(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把“天”与“心”、“性”合而为一。程颐认为:“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尝有异。”“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性”本身即是“理”,是“命”,(《遗书·语录》)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心”和“性”是有区别的。此处儒家所言的心性皆属哲理,与性命之学的性功并非相同。然而,即属哲理必对武道学人有所启迪。万物以理而贯之,得一而万事备。儒学所论并非完全与性命之学不同。如,戴震认为人性就是由气化而形成的人的自然本性。其言“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下),即血气心知之自然。戴震所论与道相合。性命之学是操修大道的具体作为。宇宙自然阴阳生化之理构筑大道,而血气心知为之自然实体。
 
关于性,梵语佛音认为,“性”与“相”、“修”相对,有不变之义,即受外界影响亦不改变之本质。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顿悟成佛,倡明心见性,见性即是佛。正如董仲舒所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即,只要天地之间的自然万物存在,自然规律就不可改变。此说与道相合。
 
武道学人不仅要精通“性”之理,而且要实修性功。然而“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吕祖敲爻歌》)。可见不修命功而空谈性功必落于空亡而无所得。性功也不仅感知而且要觉悟,还需下威猛功夫。《吕祖敲爻歌》又指出“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由命功助性功,性功助命功才可超凡入圣。《庄子·庚桑楚》也提出:“长乎性,成乎命。”性命同证,性命双修,这是武当功夫的大原则,不可偏废。武当功夫的三层境地:“第一层,养人;第二层,养心;第三层,养意”,其养心与养意即是修心性。如果所学功夫不养人,何谈养意与养心?单纯的空谈心性而抛却其操修只能是华而不实,如空中楼阁。《周易·说卦传》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佛家也言“先知而觉”。得知理法就要身体力行,性命双修才能得证大道。这也正是人们常说的“借假修真”,假借卵形全大道。纸上得来终是浅,方知此事要恭行。修道亦同此理。即要通理法,又要实际修习。仅谈心性而不用功操修,甚至不知具体操修之法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终落空幻。祖师创宗立派用心良苦,以“武”当先而创宗武当派,武当之浩荡宗风漫演飞真至今。以武入道使道之修为有迹可寻,拾阶而入道踪。始由命取性,性全,以性安命。以武入道,性命双修才是终南捷径。
 

上一篇:性命双修,理法并传(1)   下一篇:完善、统一、净化真正的自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