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转身学习体会(三)

时间:2019-12-11   作者:淞橼丨   来源:原创
 
时光荏苒,距离学习护门拳已近三年。这三年中,弟子金经深感功行不足、资质愚钝,对护门拳的理解浅薄。寥寥写出学练护门拳的零碎过程和感想,以纪念这三年来师父的无私恩培和师兄们的关爱悌怜。其中有练得不够的地方和练不到的地方,贻笑于恩师、祖师爷、各位师兄们,以作苦修中的一番消遣。
金经  2017年05月
本文长度7800字  建议阅读45分钟
(一)在功架中求稳:
师说“塔形”引我走出用力误区:
金龙转身的蛇形弹腿出脚落地尽量落稳,做人要实。出脚方向要准,顺着另一只腿下蹲的方向松腰坐胯出脚。黄雀斜飞要把意识集中,把筋骨肌肉尽量抻开。师父说,功架要有塔形。师弟我认为骨头就是向上积搭的塔形,肉反而向下沉玲珑宝塔与庆云、舍利子都代表骨。(见《封神演义》破万仙阵)师父说,练就玲珑宝塔先要有玲珑心。塔的基座、地基是土。做人要实,蛇形弹腿落地要稳。塔身是骨的堆积,堆积在圆裆、堆积在坐胯、堆积在顶劲。因此裆内侧托着腰脊,是一个向上的力。承受自重和肉重肉向下只有外放力,因为肉软、受力复杂,在重力之下难被技击利用。因此蛇形弹腿不可以撑地、拄地,要用师传“覆”字诀,纯用骨头的圆裆力。黄雀斜飞是在地基练得稳定的前提下,圆裆内圈的骨力与两腿外侧的沉肉相抻拉。师父说,玉树挂宝衣。肉越松沉才有更多的骨力放在内圈的圆裆上。外侧的肉可坠在地上、可甩出中定之外。
金龙转身的上半身注意事项:
指天画地,两肩胛骨变形,带动肩背的肉翻滚,经过腰脊带动蛇形弹腿(蛇形弹腿与云环弹腿都从肩胛骨出)
黄雀斜飞,双脚不能重,如果重就要变轻,像正常人走路一样分配重心。前倾时双脚重心就像向前走路。手上如托举重物,心里想着师父“以腰带手”的传授。
单操摩云掌,黄雀斜飞的手飞到斜前方就开始单操摩云掌,不要伸到体侧再变招式。以师传“摩劲”加大攻击范围。涌泉至头顶一线的力矩不能缩短。以免影响重心分配。
转环刀,虚实在前脚,护门拳都是实脚转换。坐胯、上下手互扣,前脚可使出两倍力。万象混元中,上手转动要带动整个身体转动,重心在前脚上,可使出两倍力。倒捻金绳像婴儿撒娇,可以把全身力都传到地下。
对空间滑移的体会:
2013年春节,师传黄雀斜飞和龟戏水,明言此为护门拳基础。
外形:做黄雀斜飞时,斜字甚难,观麻雀离枝而起,头脊由竖向转至偏向和斜向。是甩出的力量,这种甩是向斜前方、侧前方、侧后方,而不是向侧向平移。侧向迈步的重心转换比侧前方迈步的重心转换要快,有这个甩力之后,前步刚迈出,后步就能随上。如同滑冰的前倾。孙禄堂就有“进步必跟、退步必随”的拳谚。因此云环弹腿迈向侧后方,要有那种头脊一线的倾斜。在倾斜中,两腿一长一短互换,用圆裆控制更稳定。
静止:倾斜的外形容易做到,但倾斜时脚下站稳很难。师言,脚下生钉。这个钉是扎在地下的。黄雀斜飞时,脚下如有风火轮,这个风火轮师弟我理解成地球,人的头脊一线倾斜就像站在球的一隅,站在大球的斜角上。做黄雀斜飞的时候,重心在两脚间移动时,一脚长、一脚短,一脚变短、一脚变长。地球也随着脚蹬地,整个地球都旋转,就像马戏团里踩着大球前进的杂技演员。在功架中人是要做到相对静止的,静止才出整。
对师传“塔形”的理解:
两脚至两肩是两个竖向传力的通道。师言脚下生钉之后,要铺展开,像塔形上小下大。两脚至两肩互相协调,像塔形。实际运动中的体会是两个竖向力之间,像骑自行车一样协调转换。也是一种三角形的稳固支撑下的外形转换。单脚支撑地时的脚心内陷和胯骨伸展,也是这个道理,前脚掌与脚跟协调受力。蛇形弹腿的前脚一落地,既有塔墩的周围环形支撑力,虚罩于地面。然后有塔尖周匝撑天之力,多为头、领、肩、前手。然后有塔尖与塔基的连线,这条线粗、厚。
(二)对“覆”字诀的体会:
体会“动中”重心的掌握:
重心:首先后胯的作用点,要完全贴合在地面上,不能因前胯高导致后胯塌不下去。其次重心要能够漂在地面上,对于这个“漂”的掌握,师弟我的理解是数学里的微积分、电脑绘图里的像素,单个像素都是一个个的小方块,连起来看就得到了一条光滑的弧线。在拳架中怎么体现?当处于动的状态时,这个重心会上浮。当动得慢些或静下来时,就能够沉在地底下,扎下根去。
最后要保持好这个重心,让它在拳架中始终漂在地上,这就要控制好动与静的搭配,虽然练到后来不用注意这点,但是这个阶段想出功夫还是没有别的道路。不注意就很难保持相对静的状态,更不可谈整劲。动得太快就漂上去,劲就断了。懂得慢了就扎下去了,不是自然垂落下去,是扎下去,劲就僵了。师父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停停走走,走走停停。若有似无,有意无意是真意,凡此皆是意。
体会运动中的“覆”字诀:
护门拳所有的动作都是实脚转换。因此最省力的方法就是把手脚的劲都收回到腰上。例如单操摩云掌,整条手臂如同一根木棍。混元一气的起势两手似两根木棍,木的性质属于春天,代表肝脏。单操摩云掌手上不用力,臂力直接藏到腰上,往腰上一放,师言:以腰带手。手的前伸也可以看作是八方六合上的空间内缩,如同憋尿。由松入缩,缩出透劲。重心转换由虚实开始,运动中实脚找到了新的重心,身体的体重由虚实压在脚上,放松以践行师传的“覆”字诀,为了配合这个新形成的重心,脚拄在腰上,腰为主宰。手也放在腰上。放是放松的放,往那个位置一放就松开了。肩上如无物,脚下如踩泥,八方六合收于腰,天地归于一心。
在功架中体会“覆”字诀:
前文以覆字诀的抽象化描述作为结尾,有玄虚不实之感。而这覆字诀是要练到实处的,到什么程度算是练到实处了呢?师弟我的理解是,脚一踏出去,全身的劲都放在前脚上,身上空无一物。才算是最初步的练到一点覆字诀。
黄雀斜飞时,前脚是向斜后方踏,这符合后胯传力的最省力的出脚角度。在八卦掌中,师父传的趟泥步,对重心的控制忽前忽后,也是在后胯这个位置发力才能走得快、走出整劲、重心不离地面,这点在天津程先生和孙禄堂的视频中都体现出来,孙氏太极拳不教人八卦掌,但有一句是步法的原则,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可见这个位置集中受力是最科学的。护门拳起势的时候,师传的火柴棍小人,脚是内扣着迈出去的,也是这个方式踏出去才方便做到。才能做出圆裆的动作,力才能无阻碍、顺利的传到手上。
怎样才算“把全身重力都覆在前脚上”?师父常说两肩两胯都要松,黄雀斜飞向单操摩云掌转换时,如果身上还存着劲、憋着劲,后手是举不起来的。因为这一式师传是只想着腰和手,以腰带手。师父没提后手,但这一式师父又说击打力最强的是后手,师弟我理解是,人在无意识的时候出手是最重的,有的拳法,(戴家心意拳、少侯小架“快架”)赢了都不知道自己用的什么招数。单操摩云掌的后手,要在师传摩劲桩中,才能练出来。试作后手不用力,后半边身子不用力。全用前手和前半边身子带动。且前后手转换时,顺势带有小角度的转身,但下半身不动如初。练出后手像木棒子一样不用一点力,混元一气的起势只是肩上用一点力。练出这个力之后,单操摩云掌的后手就像抡一个大棒子。但如果黄雀斜飞的前脚覆字诀没全把重力放上去,那样的话,在做到单操摩云掌时,后背会叫着劲,导致后手抬不高,只能在肋下挥动。如果黄雀斜飞时后手不捋直也不放平,就会影响速度。因为大鹏鸟比孙悟空快,孙悟空比哪吒快,黄雀斜飞的哪吒也不会慢多少,这么快的速度,后手不放平、伸直,肯定会兜风、分散意念、难以集中注意力。单操摩云掌后手抡大棒子不能抡的太快,要靠前半身的以腰带手带动。并且随时都能停下来,与拳架速度相合,带有微微的弯曲。因为木棒是死物,适合慢练快用,等练到各个关节松开了气血流通了之后,再变成死物才厉害。由活物变成死物的过程,是增加功力的过程,外物死、核心生,虽死尤活、出死入生。变为死物再往前一步,这个死物之中,会生出通透活力。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单操摩云掌完成后,手臂顺着肩部的关节落下开始做转环刀,不是顺势的继续前抡,不可送肩。如果起不到沉肩坠肘的效果,就会产生僵劲。师父曾说:手脚齐到方为真。在保持外三合的情况下,以后手和上半身为杵,以腰为臼,以腰带手,以杵倒臼。
在应用中体会“覆”字诀:
在练功中重心移动,前脚如同踩到滚动的泥巴,但位置不动。脚落到这个点上,稳扎稳打。整个身体都往这个点调整重心,这个调整的过程产生的整劲,可以把手打出去(手脚相合)。这个点的同侧手脚产生一个共同联动的整力。这时要练腰,师传:以腰带手,只想腰和手两个点,脚、腰、手形成一个传动杆。
全身压在一处 → 理论上 → 上身→腰→腿脚→覆
全身压在一处 → 实际上→ 头和全身→脚→覆
师言:手脚齐到方为真。脚放上去,全身的劲都要压上去。而实际应用中,不可能再去想身体的哪一部分压在哪里,就像师父所说的,发力有三十多种,出招之前哪里有时间想想先用什么力,再用什么力?早被人攻击了一轮了。因此师弟我猜测覆字诀不仅仅是覆盖的覆,也是倾覆的覆,房屋坍塌前不分称重构件与非承重构件,只要是下方悬空的,都垮下去。下方有支撑物的,也被连带着拽下去,也应验了“六”代表水,水润下的道义。肢体的关节顺着体重,倾覆着向前顺势击打,再用上腰力,手与脚合。
(三)对师说“中定”的体会:
师说:
师父说:在功架中,中定是极难的,因为除了中定,其他任何的发力角度都比中定省力。
运动中保持中定,需要克服两个外力:
师弟我认为,按照师父对中定的讲解,要保持中定,就要克服两个外力的约束:
一个是倾覆力,就是保持直立行走的力量,这个力量跟泥石流、电线杆倒下的力量一样。
另一个是定点力。是身体所有关节之间克服骨头的支撑力,缩短关节之间用力距离,是一种向量移动力量。
这两个力量形成了一个剪刀似的空间受力平衡体系。
剪力墙
这两个力量形成了一个剪刀似的空间受力平衡体系。某一个点的静态受力体系包括拉压(也叫轴向力或轴力)、剪切、扭转(拧转)。为什么要用这么复杂的说法?是因为在所有高层建筑中,除了钢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这种特殊材料之外,使用最常见的钢筋混凝土作为材料的房屋,剪力墙和筒体结构是最牢固的结构形式,它们无疑都是一个个剪力墙的拼搭组合。剪力墙是所有受力体系中承载力最强的。
在功架中体会中定的困难:
构成剪力体系的倾覆力和定点力之中,倾覆力在前文已经讲过,由于人体结构复杂,因此把活动的人体练出倾覆力,本文用了较长的篇幅,很多锻炼的过程也反复提及。下面试论一下定点力在中定的作用。
首先练一下滚龙腿之后的三个式子:壮士摘盔、穿云掌、云环弹腿。像公园里打太极拳的老人那样慢慢练,还能自由控制重心和倾斜角度。如果稍微快一点,非但行云流水的外相打不出来,自身也会觉得用力散乱、脊柱摇晃如同在钢丝上行走一般。即使是练习好几个月,也只能让肌肉记住这种动作,就好像技术工人在操作机器一样。徒有招熟,全无懂劲,身体各个关节的转换还是相互别扭,只不过身体更敏感更精确的处理这种别扭。如果身体各个关节之间的距离能够自由伸缩,这三式就会调动更少的神经和肌肉参与运动。简单的理解就是,脊柱或人的“中”之外,双手双脚的关节自由伸缩。有了这种能力,复杂的动作也变得更容易保持中定,肢体自身的僵劲不再约束关节。
试论力量、气血的来源:
定点力在睁着眼练功时候,感觉是骨头棒戳进了关节里,在闭着眼练功的时候,感觉像是关节无限的胀大,把骨头棒给吞掉了。葛师兄在考证很多家功夫之后,对人体有这样一种解释,力量来自于骨头,而不是肌肉。原理大概是这样的:师父说,人身有三宝,精气神。这三宝是造血的来源,每个人的生物钟不一样,通过活子时调理内脏,把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补充全面,把血液中的渣滓排除掉。中医总是讲所谓气血,也有这一层粗浅的意思。传说很多半仙之体的人血液是白色的,就是把血液里的渣滓都练得及其细小,这种人不吃肉。再说一个例子,师弟我亲见一位临终老人,临死时无法进食,靠注射人血白蛋白维持生命,这种白蛋白,是从胎盘中提炼出来的血液,过滤后成为乳白色的液体。注射这种液体不到半年,老人嘴里长出很小的新牙。在2005年的物价之下,这种药每天足量注射,每袋400毫升,每天两袋,价格在一万元左右,那时还是高干病房的供药渠道,现在都是走医药代理了,代理挣10%,医生提成30%,药商和制药厂还有50%的利润空间,再考虑通货膨胀,这种药非但说有价无市,就是有货也很昂贵。可见血液是多么的重要。血液渗透进入关节,通过关节的运动,血液被压缩成更浓的物质,其中浓稠的营养物质被关节压缩进入骨髓,有一种研究证明人身上各处的压强比炸弹爆炸的冲击力还大,就是说的各个关节对骨头棒的压力。这种压力对血液进行加工。所以长期体育运动的人,气血也比坐办公室的人好。骨髓的营养丰富了,人的骨头也硬(骨头之外包骨衬肉的筋也会硬),免疫力也强,也不怕严寒,封神榜中,妲己为求给纣王开眼界,把走在冰上不怕冷的人刖去双足,观察腿骨的骨髓,比一般人充实。为见真相,草芥人命。
缩形龙吞珠、胀体龙吐珠,金龙转身万金不换:
对关节、骨头、骨髓的结构猜测至此为止,因为师父曾说:武法炼丹的丹球,实际上就是关节。传说丹中最上品是金丹。师弟我试论,金龙转身给万两黄金都不换,金龙之所以是金色,是金丹所炼。人身难得,所以要积德行善,金丹更难求,所以要虔心求师。金丹是法身和色身兼塑的宝贝。师弟我试论金龙转身的金丹,起始于指天画地和转环刀的抱丹。这个抱丹起始于龙的手抓丹,龙的手抓丹起始于脊柱随丹而动,脊柱起始于后脖子根,后脖子根起始于泥丸。道家所谓的丹田热起,佛家所谓的发动海底,都是从大脑泥丸的支配召唤,大脑不给这些经脉一个信息,能量再大也无济于事。鲁迅一开始学医,然后用教育、文章去救国。也是要改变中国人的想法,让中国人不做亡国奴。试想一下北海公园九龙壁的龙,都用爪子抓着一个丹球。在练指天画地和转环刀的时候,师弟我总是练不好,师父也指出师弟我练的时候把转环刀和指天画地的一部分给丢了。赵华师兄说练快了很好看,练慢了问题都出来,其实说的就是我这种人。虽然未曾与师兄谋面,但师弟我常常愤懑自省,并反复梦见小时候去九龙壁看墙上的龙,每每醒来更是遗憾。一次在练金龙转身,到转环刀这个动作的时候,动作有点变形,双臂带着拧毛巾的劲,但是下面那只手的手腕与胳膊肘这一条线做轴向旋转,如同拧城门的门钉。从外表看有点像被别人扣住手腕擒拿住的样子。这个时候,也是在运动中,下面那只手与整条脊柱,直至头顶,都有一种被离心力甩出,下面那只手、脊柱、头的所有骨节被甩得松动开。这个离心力的作用点(圆心)在下面那只手,脊柱至头的骨节,节节张开,就像一条大龙,盘着一颗丹,这颗丹就握在下手里。就像太极的阴鱼和阴眼。师弟我这才知道师父所传神龟戏水之秒。同理推断,脱壳掌也是这样收功抱丹和盘龙的状态,混元一气最后收回到眉心上方的时候,手臂微曲也是带着这种拧门钉的旋转的。双手也是抱着丹。脊柱也是盘龙的状态,虽然那时脊柱是直的,但是放松的姿势和脊柱之间缝隙调整成那个状态,脊柱两侧的肌肉有微弱的轰隆声,是吞食山河的状态。再说混元一气的燕子抄水,尾闾是压下去的,用力与穿袖捶时尾闾的放松状态一样,尾闾紧紧的往里贴,触发《九层炼心》里面,李涵虚所说的“丹田之后,尾闾之前的那个虚无圈子。”气血一下子上到头上来,就好像我们蹲下来抬一个很重的东西,脸胀得通红。这是倒运河车,整个小周天如同履带,有正着转动的,也有倒着转动的。脸胀得通红,师弟我猜测是吐丹的状态。单操摩云掌的上手,在动作的结构中是比较散的,下手是比较紧的,下手那半个身子的所有关节都是在被压缩的状态,因此上手的手,而且使这个暗力的同时,气血是很容易上浮的。平时我们劳动时候,如果有两手一上一下的动作,往往是上面那只手会更灵便,打坐两手有一上一下的手印时,上面那只手也更气血充足。道德经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师父又说,武当功夫的刚是积柔成刚,是百炼钢。师父又说单操摩云掌的攻击在后手。由此推断单操摩云掌的上面那只手,只要练对了就会胀大通红。猜测这个练功顺序是这样的。下手抓丹→下胳膊连着脊柱甩关节→脊柱关节能自由伸缩→手脚关节能自然受力压缩→压缩一侧关节同时释放另一侧关节的气血。因此师父说练功中快慢随心,太慢了劲就断了,太快了劲就丢了。师弟我认为这个里面也有让气血通过,再做下一个动作的意义。杨太有一种比其他拳法都要慢速的练法,说是为了技击,无从考证。
金龙转身的外貌:
上文中的原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难,需要坚持不断的练习,如果有偷懒,要向师忏悔,向本我、本心忏悔。
起势: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看杨露禅练拳,说他步伐像是骑在马上,把这种拳命名太极拳。师父说各种拳都有柔的练法,当初三丰祖师翻少林而成武当。人身最复杂、最粗壮、受力最大的关节,离腰最近。在腰胯,按照师父传授,说关节是丹,腰胯就是最大的丹。师父在教起势时候画的火柴棍小人,师弟我认为,一个是出脚的“勾”符合黄雀斜飞的侧后方迈步。另一个是出脚两胯之间就像搓着一个球,灵活控制两胯骨轴之间的距离,从外表看就像骑马。这一式如果发动时候运用得当,蛇形弹腿和黄雀斜飞都变得随意、自然。
在黄雀斜飞中,身体的倾斜如同滑冰一样的动作,跟随重心的变化,从前脚的关节到前腿膝盖、胯骨的关节,到脊柱、头的一个个关节,最后到肩肘腕的关节,每一节骨头都可以戳进关节。这种方法控制两个关节的距离,也可以看成是用力的力矩。这个方法可以灵活控制对方跟自己的攻击距离,让腰的劲更灵活的施展,更容易渗透进对方的身体里。黄雀斜飞师父在传法时,明言主要是扛对方攻击的用途。师弟我在练的过程中,发现也有躲闪的身法,就像拳击里的空击、钻绳子。黄雀斜飞也有往斜上方扛、抵的力量,是很多功法力量的苗子。
在单操摩云掌中,黄雀斜飞移动出去的重心,要直接扔到地底下。太极拳有一种说法是重心漂浮在地上。师弟我发现金龙转身是人的一只脚向另一只手的“大对角”斜向伸展,六甲劈山靠是这个“大对角”的斜拉。在这两个斜伸和斜拉的动作做完后,都要把力量扔在地底下、扔到地心。在单操摩云掌中,下手(前手)和前脚的重心是松到侧前方的地底下。在六甲劈山靠的盖锅中,上手(后手)和后脚的重心被松到侧后方的地底下。单操摩云掌的下手和前脚那半边身子同时关节被压缩,另半边身子放松,就会自动胀大、充血,滋养身体。在交手时候,如果半边身子被对方打击而挤压,另半边身子会因为气血的充实,具备攻击的力量。如同顺着水势驾船一样,需要做的只是顺着水势操纵船舵。就像师父说的一字长蛇阵,击手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呼应。师父说,蛇是活的,还是有劲,武当追求的松的东西,是死的,就像绳子,直直的垂在地下。师父说身体内不应该有阻碍,不应该憋着劲。社会上也有武人文相之说。师父说,不能每天二十四小时带着杀气,只有出手的一刹那有杀气。平时身体和神色都是平常人,没有任何怪里怪气的样子。
对距离与角度的体会:
构成剪力的定点力和倾覆力,一个控制距离,一个控制角度。天上日月星等天体的观测,也都用这两个要素。师父说,技击有四要素:“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坚韧)”师传护门拳有一年四季,天上有北斗七星。4×7=28,二十八星宿。《来注易经图解》621页说:圣人以此齐戒明其德夫。拳里藏着德行,不同情况下的道德标准不一样。练功架也是,在距离与角度之间琢磨精进。师弟我认为做事也是,在距离与角度之间求得平衡。坚持练功固然困难,但是师弟我认为,想练出来,除了有足够的运动量,师传必不可少,师兄弟间的祝福必不可少,练中悟、练中筛,时时关注,处处留心,对师门正道的重视必不可少。起点由泥丸入身,终点从泥丸出身。用心用脑必不可少。这是徒子我的亲身感受,不足之处以及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需师父、师兄们多多指出。

武當山 紫霄殿
上一篇:混元一气续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