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核心:武、术、功(1)

时间:2019-09-16   作者:淞橼丨   来源:原创
 

(《以武入道,以道论武》第1部分)

  1、武术核心:武、术、功

 

  何为武?武是(尚)武、术、功的合一。

 

  谈到“武”,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武功、尚武、武术,以及武学、武行等。由练武而来的功夫,即武功。练武能得养生之功,内力之功,内劲之功,内气之功等。然而“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武功与丹功有别。练武得武功,修道得丹功。中国之根抵在道教(鲁迅语)。道教与佛教皆有解脱生死之说,该说以为至老不能解决生死之问题为“一场空”。丹功不仅能在武上助其力,又能在生老病死上见其神奇之效,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

 

  武,又蕴涵尚武,是一种无畏的勇武精神。而这种尚武、勇武的精神正是武者铮铮之武魂。武者若不具备这种精神,则不是真正的武者。一个人,一支军队,乃至一个民族,如果失却自己的“魂”,他将无法久存于世。尚武、勇武之精神便是武术之魂,有之武术则生,失之武术则亡。

 

  何为武术之“术”?武术,从表层上来看,为武与术,而实际上是“武的术”,即武之技术。武术之技术蕴含着“巧”。武术中所言“以巧破千斤”,“四两拔千斤”,“截拳不如截步,截步不如截心”,“以弱胜强”,“沾粘连随”,“以慢打快”,“以无力胜有力、以小力胜大力”……此皆言武术之巧。手眼身步在技击中都行之有术,以术入招,以招入术,术中含巧,招中生妙,才能称之为“招术”。武术体现的是“以弱胜强”,绝不是“以强胜弱”。若是“以强胜弱”,习武之人只要养壮养肥身体即可。如果只要人体强壮,力气超人即可得到武术的功夫,又何必在乎武术的一招一术?!外国大力士在中国民间武师手下惨败的许多佳话广为流传,而打擂的武师也并非全是大力士,这足以说明武术并非全部以力取胜。所谓的“术”,是武的内涵,是武的技术,是武的技巧。《太极拳论》云:“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在此论中“壮欺弱”,“慢让快耳”被视为旁门,即为旁门则非太极门,太极门为武当宗传。“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为“先天自然之能”,即自身与生俱有的自然状况,也非因练武术而得之能。然而武术中又有“一力胜十会”之说,又可见力量在武术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力量打不了技击。这正如大人打孩子,孩子纵有千般本领还是难以应付,只因孩子力不坚,力不大。但是力量绝不是技击成败的全部。所以《太极拳论》中一语道破天机——“非关学力而有为也”。陈微明先生关于《太极拳论》此句注释为:“以上言外家拳术,派别甚多,不外以力以快胜人。以力以快胜人,若更遇力过我快过我者,则败矣。是皆充其自然之能,非有巧妙如太极拳术之不恃力不恃快而能胜人也。”陈先生所言之“巧妙”正是武当武术“以弱胜强”的神髓所在。(节选笔者所著《略言民间武术、专业队武术与国学》文)

 

  因此要分清武、术、功之不同作用。武、术、功是武术的核心问题,余者皆为次。作为习武者要得到武之真谛,就必须具备尚武精神,武功上身及习得武之技术,这才是我们的本质任务,也才能自称为一个真正的武者。成为不了武者,不入武行,“不在此山中”,则无资格去阔谈武德。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曰:“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君子有义,武者怀德而守义才不失大君子风。“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有诗书画在身可言儒,有武功在身才可为侠。一个合格的公民应遵守社会公德与法律,这也是习武者最起码的要求。粗通武术之文人即可整理武术史,国家、政府、社会团体乃至各人都可宣传与发扬武术文化,而真正的武者必是经历苦寒的梅花,是屡受磨砺的宝剑。

乾坤萬象玄光刀·敬德舉鞭 於蘇州寒山寺

太乙玄陽連環劍·青萍浮水

北京弟子Alex於杭州月雅湖側小蘭亭下以竹劍演煉

上一篇:略言民间武术、专业队武术与国学   下一篇:武术之四大功能 养生-练武者要成为练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