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入道道有形,以道论武武法精(7)

时间:2019-09-16   作者:淞橼丨   来源:原创
 

(《以武入道,以道论武》第7部分)


  3、以武入道道有形,以道论武武法精

 

  笔者在《怀古祭祖慕英风》诗中有:“以武入道道有形,以文佐道道性丰”与“爽神团气合武道,以道论武武法精”之句,初示“以武入道,以道论武”的血肉关系。

 

  “以武入道”与“以道论武”。

 

  其一,武与道不同。武是武,道是道,不可混为一谈。莫要以为练武就是修道,也不要认为修道就可得之武功。

 

  其二,“以武入道”有时代之特色,有医武双举之便利,有武法实践易理之源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古老而丰厚,仙真大德辈出。它传承了土生土长的道家法脉,文明的脉传中书写了中华魂。道,神秘古奥,历来为修为者毕生所求。“以武入道”是武当的特色,也是武当的铁定原则。学人如果不练武,技击作用不显,便很难传授道功丹法。也就是习者须由武艺而入道艺,进而识道脉。“以武入道”之课教不仅使学人安全快捷地深入道宗,而且学人在习道之前亦要获得武艺与道艺之学。这样,即使有特殊原因一时不能深入道宗,起码也为学人打下步入道宗之基础。即使一生不能修道也有武艺或道艺在身。虽然道家诸宗不主张杀伐,但是师者必授弟子艺业,以便于弟子学人生存,有其艺以尽人事而听天命。在冷兵器时代,文人佩剑,武士悬刀,武艺当先为之,随其后而有诸艺。

 

  其三,以武作为入道基础,可使学人修习武道功夫,使其健康前行。学人遵循以武入术,以术入道之序。该术有易理易术与技击之术两个方面。循易而晓理,习武以演术。武、术、道有理、有径、有流、有源、有宗……顺理而章。

武当“以武入道”的次弟有序,法度森严。只有得其真传与亲身实践者方可知“以武入道”七层洞天法要,方识七种次第层层推进的阶梯。如此可知直入道宗之艰辛,体味到“以武入道”较之于直入道宗的更为实效、更为科学之奥妙。

 

  其四,武与道虽然不同,但是彼此之间血脉相连,两者皆团练身体内气。武术内练一口气,有行血推脉之功,有安抚五脏之能。而道功丹法以练气有形为筑基,而后行登顶、行圣、步宵之径。武是以形带气,以气催形,气力合一。而练气成形为道之始。武与道虽然结果不同,但都终始练气。

 

  其五,丹道成能助武功,而演武能运化丹力,即,武法可扶助道功,可加速、增强丹力运化与提升。道功可助长武功。道功能练气化神,亦能练神化气,气助武功。得丹可用武功来周身运化。如此,不仅可养身滋体,而且有助于丹力升华。

 

  其六,武成道就后,在特定的功法下功与法合,武道合一。

 

  因此,以武入道,以道论武;以武助道,以道助武,武功道功相辅相承,乃至武道合一。

敦煌絹畫: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經


  武术之道,分内外两家,有武艺与道艺之分。武艺即指纯粹的武功;道艺则为以道功助武功。练武者只重架子,忽略内劲。武艺重架子,道艺姿式其次;武艺多是双重姿势,道艺为单重姿势;武艺不分阴阳,道艺虚实分明;武艺周身用力,道艺心中不用力;武艺重筯骨气力,道艺意动摄神;武艺着重养筯骨气力,道艺注重养气而存神;武艺重后天,道艺返先天且结合后天;武艺升如龙飞天,降如雷霹雳,道艺进则如弩箭在弦,发出直前而行,退则如飞鸟归巢,飘然而返;……

 

  动功静功之张弛有度可以养人。坐课卧法之动静得机可窥道妙。正如张紫阳所讲:“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是谓和合四象。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听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有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是谓五气朝元。”四象和合,五气朝气,丹法有准,大道有阶。

 

  武道功夫分为五时:一、动多静少:二、动静相半;三、静多动少;四、无事则静,遇事仍动;五、心与道合,触而不动,心至此地,始得安乐,罪垢灭尽,无复烦恼。(参见《武当修真密笈》)武道者习练的轻重短长促之五时应以师传为准,不过前三时之关隘难见后二时之彩虹,自己也难以把握何时当行何功。

 

  关于练功究竟以多长时间为准的问题,诸说不一。然而,的确有前贤练功惊人的场面,该如何分别?先辈站山猿守门的故事于门内经久流传,以为楷模。山猿守门这一式桩法就难度而言,远远高于大字桩。大字桩两足为双重(或双虚),而山猿守门为单腿曲立,其艰难可想而知。单纯的习武者很难做到一次行功三个小时,而先辈是运用丹功合于武功才能留此佳话。即用丹功带武功,用武功运化丹功,并非单纯的练武功,为功与法合、武道合一之功。单纯练武功者不应以时间长短论艺之短长,练功过必至其祸。在先辈身后,太乙弟子学人中未闻山猿守门超过一个小时者。有好事者不妨一试。另外,太乙十三桩之山猿守门并非只是桩法,还有动功武法为之。(参见笔者《太乙十三桩——山猿守门》)

 

  武道功夫凭心意用功,应以养意为宗。陈虚白有云“念不可起,起则火炎;意不可散,散则火冷”,可谓行丹之密语。武道学人得之心法,识天地之心而安人心。武道之功循易而定:天地合德,四时合序,日月合明;应以清虚无为为旨,导形全功。

 

  与天地合其德而养人养功。阴升阳降地天泰,阴阳二气交而万物生。太乙门人于练功中当守“气血平和”之规,莫犯“气血上扬”之病。而“气血上扬”为武当太乙门中初入门庭必有之课教。此病不知必落于歧途。

 

  与四时合其序而养生:“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明·张景岳)。”四时有四时之功,道微而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阴阳得位,人身得安。武者同仁当守时而动。太乙养生循四时而行功可识大道之妙。

 

  与日月合其明而练功调养阴阳。昼调养“阳”,夜调养“阴”。十二时辰夺天地之机,至微之机,知机而得内养外练之功。阳阴二位,以河图而定乾坤。天地正位之时,机不可失。此中玄奥至者自知。武者、学者得机当行。

 

  纳天地、四时、日月精微而养身,饮食水谷而安命。食之五味可以养五脏,

苦养心,酸养肝,甘养脾,辣养肺,咸养肾。五味入五脏,五谷荣周身,皆赖胃脾。无后天胃脾之气,不得胃脾气之运化,怎能安身立命?民以食为天。应以合理饮食安身立命。武道学人应知得水谷之气而夺造化之功。

 

  内练老子“有无相生”,外练老子“难易相成”,必获全功,武道必成。

清 張天師 法像

淞櫞練功場踏罡步鬥玉連環之圖

練功場密授演真法壇之格局

上一篇:武术之四大功能 养文-练武者要文通理顺..(6)   下一篇:击舞双并:武当功夫的标志(8)